這兩天,廣州“舊樓加裝電梯”又受熱議,事緣廣州市不動產研究會公布了《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出資分攤方案研究報告》,提出兩種分攤出資方案,供加裝電梯的住戶參考。
應該說,廣州市不動產研究會的這份報告是“打開門來做研究”的成果,在自身團隊實際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,還與社會各界廣泛交流,吸納了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的“廣州聲音”。
在大量的調研訪談中,作為調研方的我們發現,舊樓加裝電梯,“方便出行”的目標非常明確。389份有效問卷中共有349份就“加裝目的”進行了完整表達,其中92.8%的住戶加裝電梯單純以方便出行為目的,這說明,對民眾而言,加裝電梯的“使用需求”遠高于“經濟投資需求”。加裝電梯或會令樓宇整體增值,但“方便出行”才是最重要的目的。
在加裝電梯的操作中,“如何出資分攤”與“如何補償低層住戶”,這兩者哪個更重要?我們認為,補償并非都存在。補償是基于實際侵權而存在的,但并不是每棟樓宇在加裝電梯的過程中都對低層有實質性侵害,具體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損害評估,“一樓一策”提出出資分攤和損害補償方案。一開始就提補償,容易導致高低樓層形成對立,不利于加裝事項推進。當然,若低層住戶確實受損,就應實事求是予以補償。
基于實際調研,我們在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兩套可供參考的出資方案,希望能夠借鑒成功案例,結合樓層、房屋類型給予一定的出資指引。總體思路是,以出資分攤方案為主,考慮實際確有損害情況,再給出補償參考系數,主次分明,協調引導,有利于處理實際不同情況。
我們在調研中還發現,如何出資與補償固然重要,但加裝方案的制訂和審批流程優化更是基礎。47.0%的住戶認為,現有的審批流程復雜。要完整地跑完流程需經過規劃局、公安部門等多個單位,短則數月,長則數十月。目前,不少樓宇加裝電梯“難產”,其中,加裝方案難以制訂和審批流程復雜是重要原因,因此,在這些前期工作不能完善解決的基礎上,就開始談補償沒有實際意義。
如何推進加裝電梯,我們認為,應積極引入第三方專業性組織參與。調研數據顯示,62.1%的住戶希望在協商及代辦流程有第三方可以介入,參與調解及代理。第三方專業性組織需具有基建、規劃、消防、法律等領域的專業工作人員,能夠對實際電梯加裝給予專業性的指導建議和協商斡旋。引入第三方專業性組織,可避免政府過早介入,有效解決業主間直接溝通低效、方案缺乏專業意見、政府部門疲于應付信訪等問題,減輕業主過多依賴行政體系的痼疾。
當然,在社區鄰里建立互諒共商機制也十分重要。截至2013年底,全市有加裝電梯需求的住宅達5萬多棟。這無疑是一項有著極大現實需求的民生工程,需要政府、相關主體單位以及住戶多方投入和提供一定補助。
|